查看原文
其他

访金熊奖导演拉皮德:法国和以色列是遥远的“同义词”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2019-04-18

柏林国际电影节



同义词

Synonymes




导演: 那达夫·拉皮德
编剧: 那达夫·拉皮德
主演: 汤姆·梅西尔 / 昆汀·多尔马尔 / 露易丝·谢维洛特 / 乔纳森·布迪纳 / 达梅尔·拉扎尔 
类型: 剧情 / 同性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德国/ 以色列
语言: 法语/ 希伯来语

片长: 123分钟



前言


作为第69届柏林电影节最令人期待的主竞赛影片之一,纳达夫·拉皮德的《同义词》一经首映就引起了强烈的争议。在这部与导演个人经历息息相关的影片中,躁动不安的男主角Yoav从以色列逃离到法国。过去造成的巨大精神创伤让他彻底拒绝使用自己的母语,并将一本字典视为敲开法兰西大门武器。在巴黎的潦倒生活将其引向有产阶级Emile和他的情人Caroline。家境殷实的Emile虽然坐拥大宅与工厂,却以成为一个作家为毕生目标,在Yoav的叙述面前,他的生活显得苍白而浅淡。他艳羡后者的动荡,希望将其留在身边。而Caroline也在与Yoav的接触中,渐渐生出了不一样的情愫。当然,尽管影片以一场三角关系为主要叙事线索,《同义词》却并不意像惯常的法国片那样,浸淫在爱情的细枝末节中,同样作为以色列移民的纳达夫·拉皮德将这部影片视为身份危机的爆发,更是一次对看似平稳精致的法国社会一次用力的叩问,愤怒与困惑的情绪充斥其中。


目前《同义词》以3分的场刊打分,与土耳其影片《三姐妹》一起问鼎场刊,也一举夺得第69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以及主竞赛费比西影评人奖。以下你将读到本片的影评及深焦DeepFocus记者在柏林影评以及对导演纳达夫·拉皮德进行的访问。



《同义词》:撞向巴别塔之门


作者:Huanchito

德国文学硕士在读,深焦前实习生。


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

——《创世纪》第11章



难民问题裹挟着的危机与民族融合引发的阵痛无时不刻地刺激着古老欧洲的敏感神经,一批批电影人前仆后继奔向这片话语的战场,他们都试图站在一个特定角度将后难民时期的种种社会问题暴露,拆解,揉碎之后陈列在世界眼前。所以族群融合为何如此艰难呢?导演那达夫·拉皮德在影片《同义词》中试图从语言隔阂导致的身份认同差异来注视移民的艰难处境。



“语言”与身份认同



无论是神圣文本还是世俗文学中,巴别塔都成为了原始语言隔绝与混乱的象征。在语言学中,即使是语义再接近的同义词也依然有细微的差别将他们区分开来,产生某种貌合神离的模糊状态。这种语言交流上的隔阂与混沌的状态建筑了不同族群之间的无形壁垒。电影《同义词》里男主角Yoav对于身份认知的探索正是因为具化到“语言”的层面而有了微妙的哲学意味。



同义词 Synonymes (2019)



模拟本土“语言“似乎成了跨越文化壁垒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从到达法国的那一刻开始,Yoav便决定不再说希伯来语,他焦急着去购买一本便携的词典。这似乎是导演将个人经历与电影嫁接的段落。他甚至直接利用晃动的主观镜头来重现个人记忆,这个背诵单词的场景直白且高效,甚至是触目惊心的,它带着异乡人只看脚下的慌乱情绪以及试图通过语言习得去模拟“合法身份”的悲哀。


而在面试和法语课的两场戏中,导演更是直白地将“语言“放在戏剧冲突的核心位置。一方面,它是欧洲“自我”对“他者”的权利施威,是一种极具侵略性的控制和摆弄。另一方面,当Yoav怪诞地唱起法国国歌并加上自己夸张的肢体动作,这荒唐的表演便成了一种变形了的反话语戏谑。这一转换也将主角身份觉醒的路径串联起来,并在音乐会”控诉“戏中达到高潮。导演绝非想要利用刻板的印象对法国文化的病症进行语言上的驳斥,而更像是戏剧化地呈现西方文化“规劝”外来者失败后引发的移民身份建构崩塌的极端应激反应。


“门”与文化边界


如果说将“语言”这一要素运用到身份认同议题中是导演基于拉康的哲学理论的一次再创作,“门”这一天然的隔断与边境给了他进行艺术加工的空间。这个符号是导演富有创见性的对语言和文化隔阂的影射,比如在影片开头,当这位落魄的Yoav挨家挨户敲门求助时,得到的是一片沉默。但紧接着,法国中产情侣谨慎地打开房门,并出手相救,他们慷慨解囊,不求回报。影片对于法国/移民相互作用的构建也从这第一场戏之后投射到了这段法式的三角恋关系中。



同义词 Synonymes (2019)



但是,导演对这种似是而非的关系是存疑的,他用分隔的镜头将欧洲情侣和主角纳入画框内,用冷感的笔触去描绘这段诡异的三角恋情。这对情侣作为本土语言讲述者和故事的书写者对外来故事的俯视态度与出于爱意的关切以一种矛盾的状态编织起来,Emeli对于Yoav是外热内冷的怜爱,Caroline与Yoav则是有名无实的“联姻”关系。于是,当影片最后Yoav重新拾回自己的移民身份,并从情侣那要回属于自己的故事时,伫立在两者之间这扇无形的大门又冰冷地关上了。

 

当隔阂的大门紧闭,屋子的主人以沉默的姿态旁观,就难怪这位愤怒的来者会借着蛮力试图撞开它了。在《同义词》中,可以看出那达夫·拉皮德是在个人跨文化经历和移民背景中汲取力量,他游走在文化交界的两边,有对移民群体的体悟与关怀,也有对法国的社会病症的敏锐洞察。电影中对于“语言”的象征性征引以及附着在三角恋情背后的对待移民态度的暧昧态度都是相当有意识的艺术表达。它既有拳拳到肉的力量,也有哲意深微的思索,在对移民题材做出精准表达的同时还能反哺现实,这不正是电影艺术跃身撞向巴别塔之门的勇敢尝试吗?



同义词 Synonymes (2019)



纳达夫·拉皮德访谈


拍《同义词》的时候,摄影机在流汗



访谈、整理 / 柳莺,深焦主编(之一)

编辑:黑武士


《同义词》导演纳达夫·拉皮德



深焦:《同义词》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语言”,初到巴黎的男主人公Yoav拼命学习法语,并拒绝使用自己的母语——希伯来语。请问“语言”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纳达夫·拉皮德:对我来说,“语言”毫无疑问是和教育以及文化挂钩的。但在另一个维度,“语言”不仅仅是我们口中说出的话,或写下的字句,我们的身体及运动同样沟通语言的一部分,音乐、旋律也可以是一种词汇。语言可以代表真理,也可以是谎言,它可以是崇高的,也可以是粗俗的。在这部电影中,男主角学习一门外语,对任何人来说,这样的习得过程并非天然,非母语被进一步被打破为更小的“音节”,而音节同样可以表达一种或柔和或激烈的情绪。


深焦:您说到运动也可以是一种语言,那我想就影片中摄影机的运动方式进行提问。特别好奇的是,在《同义词》中,我们看到了与您以往作品迥异的摄影方式,《女教师》中精心设计的调度似乎被一种更靠近纪录片式的粗粝风格所取代,尤其是室外场景的部分。两部影片您都是和摄影师Shai Goldman合作的,你们在拍摄时是如何考量的?


纳达夫·拉皮德:我和Shaid一直试图在影片中寻找“真相时刻”,在我看来心灵的运动和身体的运动是无法被截然分割开来的,因此在电影拍摄中,摄影机的运动也必须和人物的情绪紧密贴合。如果角色躁动不安,摄影机没有理由呈现出冷漠。当然,在其他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摄影方式,但这不是我想要的。如果摄影机不能和人物共情,我觉得这是一种傲慢的表现。因此我的决定是,在角色不安的时候,摄影机必须和他保持同步,甚至更加狂躁。我希望摄影机能够加入到这一过程中,和主人公一起汗流浃背。


比如,电影的开头,Yoav带着自己不多的行李,狼狈地来到巴黎。这一段是我亲自掌镜的,我希望在拍每一个段落的时候,在摄影机背后的那个人都能够明确地感受到主人公们的情绪,继而产生身体性的反应,这种反应由他/她的手臂传递到手指,手指传递到紧握的摄影机上,而摄影机所捕捉到的情绪,将最终带给银幕前的观众。


同义词 Synonymes (2019)



深焦:在电影中,Yoav一共在两个场景中使用了希伯来语,一次是他在做裸体模特时候,被艺术家要求做一些非常出格的举动,他大声用希伯来语咒骂。另一次是他在参加法国公民资格测试之前,在培训班中用母语念出了以色列国歌的内容。对于一个抗拒使用母语的人来说,这两个场景的破例意味着什么?


纳达夫·拉皮德:很明显,这两个场景是对崇高的侮辱。在第一个场景中,他遭受了人生中最为荒谬,也最不堪入目的时刻——赤身裸体地躺在冰冷的地板上任人摆布。第二个场景有意思的地方是,培训班的老师让每一个将要入法籍的学生,用母语唱出自己国家的国歌。Yoav没有唱,而是念出了歌词,这就取消了国歌内所包含的煽动性。并且我们必须注意到,在老师示意他可以中途停下时,他没有听从,而是坚持将整首歌都复述完。这好比就在说,“只有我才有资格摒弃并最终脱离我的母文化”。我在选择着两个场景的时候,几乎是本能性的,我并不认为电影中其他片刻会更合适。在这两个特别的节点,他无法再和自己本源的文化划清界限,他必须使用希伯来语。



同义词 Synonymes (2019)



深焦:“身体”在影片中时刻在场,同样,“视线”也是本片的核心概念,Yoav在巴黎常常向下看,不向上看。我们可以在片中发现一种身与心的统一性。


纳达夫·拉皮德:我试图在这部影片中放置很多抽象的概念,这也是为什么谈论《同义词》会变得尤为困难,我能想见观众对它的反应会是比较极端的。影片的主人公试图逃离自己的祖国和与之相关联的一切。他彻底放弃了以色列,包括他的母语。如果说他将母国视为恶魔,那么停止使用恶魔的语言是符合逻辑的。但另一方面,他仍旧在使用母语的韵律和节奏,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很难摆脱的。而身体在片中,也承担着这样的意义——Yoav在战斗,而他的敌人其实是他自己的身体。电影的开头,他遭遇了入室盗窃,所有的东西都被洗劫一空,他几乎就要被冻死。随后,他又遭遇无穷无尽的饥饿,又不得不为了谋生出卖自己的身体。但身体是聪明的、有机的,这也是为什么,当他在成为裸体模特,并被要求做一些突破底线的动作的时候,他的母语突然从口中迸发而出。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Yoav的身体是完美的。你很容易因为他的遭遇而同情他,但当他脱去衣衫,以赤裸的姿态出现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比例协调,几近一尊摄人心魄的以色列雕像。当观众在面对这样有力的躯体的时候,他们脑海中的同情怜悯烟消云散,更多的是艳羡,乃至臣服。身体变成了他一种抵抗的方式。



同义词 Synonymes (2019)



深焦:以加入法国籍为目标的Yoav最终走向了愤怒,他曾经所向往的国家和异文化并未给他带来解脱。在您看来,主人公在哪一个时刻真正感受到了自己被法国背叛?


纳达夫·拉皮德:我觉得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真正转折性的时刻,可能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看法,也许是他在面包店结束和父亲尴尬的会面,也许是在培训班被同样来自外国的同类们包围的时候……我想说的是,法国社会就是这样的,这里有一种蕴含在沉默中的暴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你可以成为他们,但你永远也不会成为他们。但同时,不得不说,他又将法语视为一种祈祷,一种救赎。一种音乐,这是他之前所抱有的一种幻想。


深焦:影片的叙事并非纯粹线性,您也加入了不少回忆的部分,主要是Yoav在像自己结识的富家子弟Emile讲述自己在以色列的经历。为什么您要安排这样的闪回?


纳达夫·拉皮德:电影的结构是一个环形的,你可以看到电影开头部分Yoav拼命敲邻居的人,却没有人应答,最后他临行前到Emile家中告别,同样是一扇怎么也撞击不开的门。我设置了一个起点和一个终点,中间设置了很多岔路。


闪回的部分发生在以色列,主要都是Yoav对于过去生活的叙述,特别是他当兵的那一段经历。以色列的征兵制度是很严格的,每个人都难逃与此,非常多的以色列电影都讲述了征兵制度以及它给人所带来的创伤性记忆。在我的电影里,关于以色列军队的部分其实是与以色列精神状况有关。我想展现给观众观看Yoav究竟在逃离哪一种过去。我展现了他在部队中的表现,事实上他是一个好兵,枪法准,也很强壮,跑得快,但这恰恰增强了他身上被悲剧性。而当他到了巴黎,他开始向法国人讲述自己的过去,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个治愈的过程。


深焦:片中饰演Yoav的法国演员Tom Mercier是新人,之前看到报道说是你发现了他。他在影片中具有爆发力的表演实在太令人印象深刻了。


纳达夫·拉皮德:我一个在音乐学院工作的朋友和我介绍了Tom,然后我就让他来试镜了,试镜很顺利。但最让我吃惊的是在合作后,我发现他对于细节有一种执念。有的演员很会即兴表演,也会在拍摄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意见。Tom从不在片场发表自己的任何看法,他是那种会把剧本当做《圣经》的演员,他像一个信徒一样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剧本,直到记清每一个逗号的位置。比如说在一个场景中,他手里需要拿一杯水。他会严格按照剧本上描述的,从左手递到右手,而不是相反。他很看重精准度,从这一点出发,他的表演达到了一种“精确的自由”(freedom with precision)。也正因为已经将剧本铭记于心,你会发现他在镜头前的发挥已经到了相当醇熟的境界,他不用再去做什么求证就能够展现最好的状态。



法国演员Tom Mercier



深焦:影片的风格非常杂糅,看片的过程中我也在问自己究竟该如何给本片划分类型,故事中既有相当悲剧的成分,但同时也展现出巨大的幽默感,还有一些惊悚的成分。想请问您会如何做这一定义?


纳达夫·拉皮德:我也不知道如何设定这个标签。的确,近几年我们太看太多的移民题材,我可以拍一个完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但我希望这个电影文本可以更复杂,情绪也不用那么截然。所以你会在《同义词》中看到写实、幽默、惊悚甚至虚幻的部分。我想这样的选择因为是基于我想要尽可能接近“瞬间真相”(truth of the moment)的诉求。“瞬间的真相”通常是混乱的、驳杂的,所以我从来没有想过将这部影片做成单一的类型。所以你的判断是对的,它很难被标签化。


深焦:在您看来,“法国”是“以色列”的同义词吗?


纳达夫·拉皮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的。我想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你首先给出一个词,然后去寻找它的同义词,然后再找到这个同义词的同义词,你会发现到最后,你找到的那个词,和最初给出的词语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差别。这种差别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所以在我看来,以色列和法国可以是同义词,遥远的同义词。我和片中的Yoav也是相距甚远的同义词。


-FIN-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点击链接和图片查看柏林系列报道


柏林第一天,就有人给出0分差评!

柏林Day2 | 王全安新片一言难尽

柏林Day3 | 惊现一部肮脏恶臭的好故事

柏林Day4 | 华语电影纷纷登场

柏林Day5 | 一部升级版《鬼魅浮生》,一种迷幻的现实主义

“火焰宣言”柏林首秀,失败了?

柏林Day7 | 柏林最大期待《瓦尔达》《同义词》出分!

柏林Day8 | 王小帅《地久天长》很好哭,但...


柏林四百多部电影,最打动人的却是这六十分钟

世界尽头的离别


这段三角恋可能是今年柏林最好亚洲电影

中国“独立动画”在柏林的朋克声响

在福冈寻找青春与爱情的幽灵

2019年柏林电影节最全片单

入围柏林短片竞赛,上海蛰伏一个动画高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